时间:2024-05-06
勿须讳言,中国的环保市场当前正处于高度承压状态。
对于这一现象,外资环保企业是怎么看的?他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呢?
近日, “环保圈” 专访了亚德环保首席运营官COO朱振鑫,请他畅谈了亚德关于当下中国环保市场的看法,以及亚德的应对之道。
业务重心已经在国外,但交付还是以中国为主
亚德起源于德国,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在环保系统成套、非金属复合材料和工程总包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实施经验,为各行业用户提供一站式交钥匙解决方案。2019年,亚德在海外引入了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国投集团)的投资,成为旗下环保投建营平台——中成集团控股的外资企业。
2001年,亚德跟随外企巨头们的脚步进入中国,为他们提供配套服务。二十多年来,亚德始终与中国环保产业并肩成长,由最初的半导体行业逐步扩展至化工、光伏等领域,最终专注于危固废处置业务,精工细作,见证了中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用行动为行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做的是一些有技术挑战的事情,刚好又赶上了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环保标准也日益严苛,所以我们的客户定位基本都是行业里最头部的公司,也就是大家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高端客户’。”朱振鑫说。在亚德现有的客户构成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半数,比如巴斯夫、拜耳、英力士、赢创等,其中,巴斯夫在国内70%的项目都有亚德的深度参与。
近年来中国环保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大家都感觉有一些迷茫,亚德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其实从亚德的角度讲,我们一直都不觉得这个市场好做,而是一直都很难做。”朱振鑫说,比如亚德最初做半导体行业的洗涤塔,但很快‘国内企业就起来了’,然后用价格优势迅速抢占了市场。
“尽管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具有优势,洗涤塔设计寿命可达50年,但市场竞争中我们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客户可能不需要能用50年的产品。因此,面对价格更具吸引力的竞争对手,我们的长期价值在短期内往往很难获得客户的青睐。” 朱振鑫解释道。
因此,这么多年来,亚德一直感受到中国市场你追我赶的巨大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进入周期性低谷,导致亚德国内外资客户的业务量减少,内资客户价格敏感,进一步加剧了其面临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局势,亚德正积极调整市场重心,加大国外市场的拓展力度。这一调整与亚德自成立之初就坚持的国际化战略密不可分,只是不同阶段的策略有所侧重。当中国市场表现强劲时,就从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调集资源,全力支持国内业务的发展。而当中国市场面临挑战时,亚德则会灵活调整重心,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向其他市场,以确保公司的稳健发展。
“现在中国这边的业务体量是有一些缩水,但海外好的话,我们反过来就去支持那边。因为我们是一家非常市场化的公司,客户去哪里,市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朱振鑫表示。
近两年来,朱振鑫有大量的时间都在国外,一方面国外的机会确实增长得非常快,尤其是东欧和中东;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高品质制造、人才和经验优势,以及完善的供应链,打造了强大的交付能力,使亚德中国能够反过来支持其海外项目的开发。
“我们现在业务的重心确确实实是在国外,但交付方面还是以中国为主。”朱振鑫说。对于亚德上海的同事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做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了。但于整个集团层面而言,其实只是一个资源的调整。
不要盲目地“走出去,进入欧洲、中东比较难
战略重心外移,开拓海外市场,这样的策略对于国内环保企业是否同样适用?中国环保企业现在有能力“走出去”吗?
朱振鑫表示,这方面还不能“盲目乐观”。中国环保市场发展确实很快,但与国外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脱节。中国环保企业或许进入东南亚市场相对容易,但想进入欧洲、中东则面临较大难度,甚至进入新加坡也非易事。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都是“极度内卷”带来的后果。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环保产品越造越便宜,大家都在中低端市场剧烈地倾轧。这并不是说中国企业无法制造好产品,而是客户需求决定了市场格局。另一方面,也与标准有关。中国企业做标准产品往往很好,但非标产品就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接海外市场时,很多东南亚国家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进入欧美市场则很难,这些市场对标准和产品要求极为严格。
而亚德得益于其德国基因,产品自始便按照欧美体系搭建,并满足中国标准。同时,很多欧美的质量体系更侧重于过程的监控,产品生产的全流程都必须符合其标准。因此,对于国内其他环保企业来说,需要一个较长的熟悉标准的过程。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新建材援美被起诉事件”。在2005年,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后遭遇严重的石膏板短缺,中国百余家公司包括北新建材、泰山石膏出口石膏板至美国(有报道称该批物资有援助性质,实际营收仅数千万元人民币)。然而,随后美国消费者反映使用中国石膏板的房屋出现健康问题。2009年,多家美国业主及建筑公司对中国生产商提起巨额赔偿诉讼。最终,中国企业在庭外和解中支付了高额赔偿金。“从这起事件就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你想走出去,就必须遵循当地规则。大家也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评估风险,不要盲目地去做。”朱振鑫说。
亚德再度荣膺“中国环博会百强企业”称号
短期内业绩承压,但长期还是看好中国市场
未来,亚德对于中国环保市场的前景怎么看?下一步又有什么安排和打算?
朱振鑫指出,从公司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仍将是亚德重点投入的区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充沛的人才储备、持续增长的应用需求以及快速的产品迭代,构成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大优势。以今年中国政府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号召为例,亚德早已在这一领域先行布局。在该号召提出之前,亚德便启动了新一代智能工厂的建设,旨在提升其“智”造能力。同时,鉴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亚德希望将中国打造成为集团的“交付中心”,使其在交付环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推动集团的整体发展。
“客户同样在不断进步,比如我们做的巴斯夫项目,为配合其数字化工厂建设,光是软件升级我们就投入了上千万元(人民币),更不用提人员培训成本。所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需要付出相应巨大投入的。”朱振鑫表示。
但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在初期虽然增加了CAPEX(资本性支出),长期来看却能显著降低OPEX(运营支出)。这意味着,尽管初始投入有所增加,但后续的运营成本却得到了显著减少。更为关键的是,新质生产力确实能够大幅提升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因此,其存在和发展无疑是一个必然趋势。
而在业务方面,目前面临的整体压力非常大。这可能源于近两年的政府预算调整,许多环保企业依赖于市政项目,一旦政府采购需求端下降,池子里的水位自然下降了。
尽管如此,我们也能从中窥见市场的潜力和机遇。比如,几年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刚刚启动时,市场潜力迅速释放,项目需求激增。其中虽有偶然性因素,但也反映出一种必然趋势。当政府严抓环保,要求企业必须达标时,工业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品质更高的环保产品。同时,由于许多同行因环保不达标而被迫限产,反而导致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工业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提升了他们的利润空间,进而有更多资金投资于环保设备,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良性循环。另外,不断攀升的废料资源化需求和技术挑战,也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让环保企业从提供废料无害化方案到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亚德将继续服务其核心客户,针对市场中的高挑战需求进行深入挖掘。满足这些挑战性需求不仅是亚德的强项,也是其在市场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短期内业绩承压非常大,特别是在盈利方面。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内需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且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也比较强。因此,亚德对中国市场仍然保持着长期的乐观态度。”朱振鑫如是说。
亚德环保在三废(废气、废液和固废)管理、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拥有全面的技术储备,以及丰富的项目业绩和建设运营经验。